English

一个不仅仅是儿童面对的话题

1999-06-04 来源: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 邢宇皓 我有话说

作为儿童的启蒙读物,《千家诗》曾经陪伴着中国人走过了几百年的岁月。今天,对年轻一代传统文化教育的不足,已日益受到各方关注。近期,沉寂已久的《千家诗》以一种崭新的面貌出现在人们面前。这本由著名学者袁行霈先生主编、辅之以众多名家书写、绘画而成的《新编千家诗》,会为今天的人们带来些什么呢?6月1日,记者采访了参与《新编千家诗》撰稿的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郭英德博士和北京大学副教授傅刚博士。由《新编千家诗》开始,谈起了他们对传统文化教育的看法。

记者:从南宋刘克庄编的《分门纂类唐宋时贤千家诗》到明清之间王相的选注本,《千家诗》在发展过程中影响不断扩大,成为几百年来中国人的启蒙读本,它的成功之处在哪里呢?

郭英德:首先,它每一首诗都很短、文字比较简单,既便于大人给孩子讲解,同时也满足了孩子认字的需要。在编排上,从绝句到律诗、从五言到七言,也是由浅入深。最重要的是,诗歌琅琅上口,比较好读,适合孩子的特点。四书五经有很多是不太上口的,在小孩启蒙的时候,学习起来有一定的困难。所以,从学习的角度来讲,它是一个比较好的本子。由此看来,今天孩子们学习的课文很多不上口,也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

记者:现在这本《新编千家诗》中“新编”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傅刚:这本《新编千家诗》有一个准确的定位,就是给6岁到11、12岁的少年儿童读的。袁行霈先生作为主编,提出了“寓意深刻、情调健康、意境开阔、形象鲜明、脍炙人口”的选篇标准,这也是对前人编纂千家诗成功之处的经验总结。“新编”删除了以往千家诗中个别反映士大夫的哀愁和为封建王朝歌功颂德的篇目。选诗的范围仍然以唐宋近体诗为主,还包括了汉代的五七言古诗到近代的作品。

从所选的诗来看,语言都比较通俗,形象和感情也比较鲜明,小孩子只要动动脑筋都能读懂。

记者:对一个人来讲,小时候学到的东西,印象是最深刻的,而那种潜移默化的力量,也许会影响到一个人的一生。

郭英德:现代社会,人与自然的冲突在加剧,自然之美越来越少了,人们对大自然的感觉也变得越来越迟钝。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诗句,如“草色遥看近却无”,却可以唤起孩子对自然的一种审美感受,使他们意识到身边还有这么美的东西可以写到诗里面去。除了对自然的观察,这本千家诗中,还包含了对社会、对人生的认识,对亲情、友情的感悟,这些都会在不知不觉间陶冶孩子的心灵。

记者:我在大学读书的时候,老师就“强迫”我们背些唐宋诗词,他“预言”:等到若干年以后,好多东西你都会忘了,但这些诗词肯定还会记得。现在看来,的确是这样。

傅刚:如果借用消费的概念来看,诗歌阅读不是一次性消费,当你记住了一首诗就会不自觉地咀嚼它,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你会不断有新收获,它使人受益无穷。中国是一个拥有几千年文化传统的国家,很多诗歌里的情感是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孕育的。

郭英德:我想,现在很多人在提倡“元典”教育,也是这个意思。随着时代的发展、各种思想的丰富,很多东西的更新速度是很快的。但是,经过大浪淘沙剩下的这些“元典”的确是中华民族文化的精华。随着知识的更新,你会在“元典”中发现新的东西。比如,说到李白浪漫主义诗歌有几个特点,即便学过的人很快也会把它忘了,但一首李白的诗,每次读都会有一番新意。

傅刚:诗中很多东西要靠自己去体会。所以,我们在《新编千家诗》中对每首诗只加了一些简短的注释,这种东西说多了就是累赘。

郭英德:有一个例子给我印象很深,我的孩子过生日的时候,同学送了一只小白猫作礼物,但当天晚上小猫死了。第二天,孩子和同学说了这件事,这个同学很有心,第二天又悄悄地把一只小花猫放在门口,写了一张字条:“白猫一去不复返,送只花猫陪你玩。”这两句不但押韵,而且上句还是有“黄鹤一去不复返”这样的出处的。这说明,古诗词上口以后,孩子们会自然而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语言中里。这就引出我们选诗的另一个条件,就是要流行的,那些不流行的诗,虽然有些也写得非常好,但引述时要加上解释,才能使听者明了。而那些大家都知道的诗,只要你说出来,大家都会有一种悠然心会的感觉。这就是通俗读本带给人们的好处:在普及之中,蕴含了一种高雅的文化品位。

记者:我的外甥刚过半岁,还不会说话,他的母亲就在教他“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我想,这样的情况同样发生在千千万万个普通的中国家庭里。而现实表明,年轻一代的传统文化根底越来越薄弱。既然有着深厚的社会教育基础,为什么还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呢?

郭英德:从基础教育的角度来看,当前,民间的启蒙教育和正规的学校教育在这方面存在很大差异。民间的启蒙教育主要在6岁以前。如果在儿歌、卡通画和唐宋诗词之间选择,用什么开始孩子的启蒙教育,绝大部分的家长都会选择后者。可是一旦进入学校教育就完全两样了。目前,传统文化的教育在学校里往往是被忽视的。对于这一点,看一看中、小学课本里传统文化所占的比重就很清楚了。另一方面,在课余时间,家长也很少会让孩子再读唐诗宋词,因为这和考试没关系,另一些家长宁愿让孩子看一些卡通画作消遣放松。

大家都知道,传统文化教育不会有立竿见影的效果,在无限的知识面前怎样分配有限的时间,是大家都面临的现实问题。因此,家长会系统地培养孩子学音乐、英语、数学,但很少有系统学传统文化的,因为它在升学竞争中不起作用。这使得孩子在6岁入学以后,传统文化教育无论在课内还是课外,都得不到重视。

傅刚:这种矛盾,说明我们的教育本身还存在着问题。我在给学生上《文选》课的时候,有的学生甚至问:“学《文选》对我们的经济发展有什么作用?”从经济的角度来考虑传统文化的价值,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当前对传统文化教育认识的不足。传统文化的教育不是马上就能见到效果的,但它对人的观念和思想的形成有着很深远的影响,有着很深远的意义。不能因为强调科技的重要性,就放弃了对传统文化的关注。实事求是地讲,很多人对包括传统文化在内的文科教育是比较轻视的。很多学生上大学都不愿意报考文科,大学中文系的学生,也有很多连四大古典名著都没有通读过。在传统文化教育方面,一代人的缺陷也许会影响到其后好几代人的成长。我们所做的,正如袁行霈先生所说,是“希望孩子们多从古典诗词中吸取一些营养,希望他们不要断了祖国传统文化的奶汁,忘了自己赖以生存的根”。传统文化教育从娃娃抓起,关键是要改变我们的教育观念,真正实现素质教育。作为政府行为,也应把传统文化教育的内容更多地渗透到孩子们的课本中去。

郭英德:我们必须意识到,作为一个民族来说,她的根、她的凝聚力就在于民族的认同感,民族的认同感源于文化的认同感,文化的认同感就包含在传统文化最基本的“元典”里。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

光明日报社概况 | 关于光明网 | 报网动态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光明网邮箱 | 网站地图

光明网版权所有